当前位置: 首页> 新闻中心 > 工作动态

天平所向·民生所在:巧施良策解心结 反目手足续亲情

来源: 微信公众号 时间: 2025-10-30 15:01 点击量: 20

近日,一面印着“耐心为民调解,真心为民解忧”的锦旗被送到法院,握着法官双手反复道谢的当事人大周,脸上满是释然。就在一个月前,剑拔弩张的兄弟俩对簿公堂,双向诉讼让手足之情降至冰点。而这起由补偿款引发的纠纷,最终在承办法官的多番奔走下,以双方撤诉、冰释前嫌的方式画上句号。


兄弟反目,补偿款成“导火索”

纠纷的根源,是村里的征地补偿。2025年4月初,小周手持材料走进法院,起诉哥哥大周,要求返还涉案鱼池的征收补偿款。“那鱼池是我和父亲一起垒起来的,哥哥一直租用管理,后来我外出打工,征地时补偿款全打到了他账户里。”小周一脸无奈,“我独自带孩子,经济实在困难,不然也不会告亲哥。”

小周的起诉刚立案,大周便带着一叠材料怒气冲冲地赶来。“当年挖鱼池时他还小,根本没参与!”大周又气又委屈,“他不顾兄弟情分,那我也得讨个说法——父母遗留的房屋、宅基地和母亲承包地的补偿款,也该重新依法分配!”

短短几天,兄弟俩互为原被告。双向诉讼让承办法官意识到,这起案件的核心不仅是钱款分割,更是破碎亲情的修复。“简单下判决容易,但兄弟间的心结可能一辈子都解不开。”承办法官当即决定,以实地调查为突破口,先摸清争议的来龙去脉。

各个击破,法官多策解心结

村委走访,还原事实全貌

承办法官第一时间前往村委会,围绕涉案鱼池、补偿款及兄弟感情等方面向村书记详细了解情况。“鱼池确实是大周和他父亲一起挖的,小周当时年纪小,没参与建设。”村书记回忆,“鱼池建成后一直由大周管理,补偿款按规定发放到他账户。周家兄弟俩性格本就有差异,之前就有过小摩擦,这次又被同村人传话添了火,矛盾升级就闹去法庭了。”

事实逐渐清晰,但如何解开兄弟俩的心结,成了调解的关键。

入户谈心,唤醒手足温情

掌握情况后,承办法官先来到大周家想要从他这边入手,试图解开兄弟俩的心结。起初,大周态度坚决,不愿让步。承办法官另辟蹊径,没有直接谈案子,而是同他拉起了家常:“你比他大二十多岁,小时候肯定常护着他吧?”

一句话打开了大周的话匣子:“可不是嘛,他小时候总跟在我屁股后面。后来他一个人带孩子,我看他难,能帮就多帮点……”回忆起过往,大周夫妇对弟弟的埋怨渐渐变成了疼惜。“其实我知道他性子直,可能是被人挑唆了。”大周坦言,“我也不是真怪他,就是咽不下这口气。”

见大周态度松动,法官顺势开导:“钱再多,也不如兄弟在身边。既然知道弟弟不懂事,就更没必要为了官司凉了手足情,不如先撤诉,一家人坐下来把事情捋清,比在法庭争对错强。”最终,大周自愿退让,不仅同意撤诉,还表示父母遗留财产可由小周继承。说罢大周当场就提交了撤诉申请。

反复劝说,化解执拗坚冰

大周撤诉后,承办法官又将精力放在小周身上。多次致电沟通,反复传达大周的让步和手足情谊,可小周始终坚持“要个说法”。

眼看案件即将宣判,承办法官仍不愿放弃最后一丝希望。在宣判前再次约见小周,详细说明调查到的事实,也点出诉讼背后的时间成本与情感损耗,“判决下来容易,但兄弟情分断了,再续上就难了。”听着法官的劝说,小周沉默良久,一向执拗的他最终卸下防备,当场提交了撤诉申请。

这场僵持已久的兄弟纠纷,在承办法官的不懈坚持下,最终以双方撤诉、保全亲情的方式圆满画上了句号。承办法官以“村委查实情+入户听心声+法庭促和解”的创新举措,既还原了事实,更守护了亲情。那面鲜红的锦旗,不仅是当事人对司法服务的认可,更彰显了司法温度在化解矛盾、守护家庭和睦中的力量。